漫谈调节生命内外生态平衡的养生之道
生命在于自身节律的调节平衡,以及自身节律与外界节律的调节平衡,即天人合一,内外和谐。人生体质禀受于先天又受后天影响,先天禀赋决定着个体体质的相对稳定和个体体质的特异性。所以,要明白自己的体质,学会选择摄取。合理安排作息和调节动静节律,才能维护自己的健康。
调节外生态的平衡。一是动和静,其间有个“混沌”。身要动,动以养形,动则强身壮骨。心要静,入静是养生的核心。静以养神,静则养心藏神,躁则消亡。“静养生”中的静,全身心放松,注重意念的放松即心静,静是一种思维的超脱身体的放松。入静可缓解疲劳,让人回归自然,这在《道德经》中即是“混沌”“恍惚”状态。二是作与息,其间的运动即修炼。运动宜舒缓,尤其是老年人,忌激烈,贵坚持,莫中断,无损伤,不透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松静柔一松轻灵一虚无空,以调节多巴胺,提升精气神。适宜的运动有益于人体菌群并与它的多样化有关。适度运动,尤其是腹部丹田的鼓荡使肠道菌群更为健康。三是摄与排,其间是一个“运化”。每个人要结合外界自然的时令、气候和地域风水不同,应根据各人的九种体质适度摄取。药食同源,一般食养为先,体质偏颇明显者才用药调。适当调节才有利养生,过度讲究营养是最不懂营养,要知道“三分饥和寒,一生保平安”。
调节内生态的平衡。一是气和血,其间有个经络。《黄帝内经》:经络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是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不通则痛,病由此生,人体健康通过疏通经络进行有效调节。“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毌”,血液的循环是靠气的推动,气就是元气,没有气,血液就不流动了。元气不足,血液循环能力减弱,一部分血液停滞,即是血瘀,已经死亡的红细胞没有被送到肝脏,因而成为瘀血,溃疡产生,坏死而溃烂。二是畅与瘀,其中有一个“中和”。畅是健康的保证,瘀是疾病的根源。“气滞、血瘀、食积、痰堵”,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肿瘤都是“瘀”犯的罪。不瘀就要中和运化修炼,使之“气畅、血活、食化、痰消”,百病消散,才能轻松愉快生活。三是形与神,其间有个“冲气”。修炼太极和气功,气寓其中,是指通过精神的修炼和形体的锻炼,促进真气在体内的运行,以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神为形之主,形乃神之宅”,神与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气功的功法之间都充满对称和谐,体现出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虚实相生、刚柔相济、意动形随,神形兼备。
气功养生术以内导引驱动肢体外导引,肢体外导引的增强,促使内导引的顺畅,内外导引相辅相成珠联璧合,达到内练体内气血,疏通经络,良性按摩五脏六腑,外练筋骨皮。其原理是利用自身真气,达到意到气到,气到血到,通过调理真气达到自身气冲病灶,治病祛病的目的。练功历来重视提倡“生理文明”善待人生。
对于一个真正从事练功者,要排除外界对你内心的各种诱惑干扰,淡泊名利。不能一边练功,一边对名利放不下。如果把名利看得过重,就会耗费心气,损肝血。贪欲使人顾外不顾内,使得人体的“内气”正不压邪,人体功能状态就会失衡。《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还朴归真”。人们在运动中往往只注重形体而忽略内脏。通过深呼吸带动内脏运动,五脏六腑都能得到锻炼,从而改善人体生理功能的。高尚的道德修养是健身之道。人体的功能状态是变化的,会受到外部自然和社会的影响,也受人自身意识的作用。气功修炼要坚决克服对物质的贪婪,精神要镇定内守,爱护生命,与人为善。讲究道德修养就是培育正气即“内气”的关键,道德修养高尚可以祛病健身。根据长期历史传统养生研究得出一个结论:人能达到“长寿老人”者,第一是修道人;第二是自然养生人。有句俗语,即修身养性清心寡欲是健康长寿的灵丹妙药。因此,每天抽出一定时间反思自已,及时剔除人体在物质、精神、生命交换中产生的废物,才能促进强化气功修炼开发出的潜能,使人体的功能状态恢复动态平衡。
“健康是道,不是术,养生是科学,而不是玄学”。健康是一种科学理念,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属于“道”的层面,而不是技术层面上某种“术”的概念,也不是某种秘方、绝招、营养素、排毒汤、大补丸等。一个人长寿与否,并不是因为你希望长寿,长寿就为你所拥有。因为长寿需要身体健康,而要身体健康,就必须心理健康,“心康才能体健”。
永安市老体协特约通讯员,吴刚毅
电话13859177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