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它看不见摸不着,又实实在在地融入在人们生活的每个细节,它影响着行为人的“言、行、举、止”,外显为时代的气质,内化为个人的素养。家风家训的具体含义因人而异,它却承载着社会风气。用文字归纳家风家训可分为“文化、道德、修养、传统”。简单地说,家风家训就是家规,更是管理国家过程中法律法规的延伸。
一、家风家训是行为人“言、行、举、止” 转化为个人的素养
〈国家〉的歌词中“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把国家比喻为我们每一个普通而不平凡的个体和构建美好社会的点滴。家风家训也许荡不开千里星空浩渺,抹不平万里山河之疮,但人只有在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我们中华民族重视家风的传统,讲究道德,勤俭持家,看重亲情;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新的物质条件下,应该继承和发扬
这个优良的家风传统。
(一)从“言”语中表述家风家训的重要。如果家庭中坚持把“言”语美放入一定高度,给社会带来的是和谐;如北京、天津人称呼对方“您”,被称为“您”一方听了倍感舒服;而缺少家风“言”语调教的一些人则是用“喂”称呼对方,被称为“喂”一方听后的第一感受是:此人缺少家教。总之,家风家训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灵;是塑造我们人格的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它对我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家训的烙印;毋庸置疑,“言”语是文明治国的重要组成。
(二)从“行”字中表述家风家训的必要。“行”是行为人外出或进入社会的一些微小的行为,如随地吐痰,乱丢垃圾,进入公共场所衣着不整,乱停乱放交通车辆,在家中生活无规律等;这些“行”为看似小事,而实际上在潜移默化地在危害社会,在影响人们正常有序地生活和国家倡导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例如:我无论是在家或者去做客都能在饭后把自己进餐时桌上留下的垃圾清除。家人在我的影响下也跟着效仿,到现在我家用餐后餐桌几乎都是洁净整齐的。
家风家训如一杯酒,清香甘纯;家风家训似一壶茶,醇厚芬芳;家风家训胜一朵花,馨香扑鼻;家风家训像一幅画,连城之璧。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良好的家风家训就是一所好的学校,它通过日常生活影响着我们的心灵,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因此我们的家庭要有:善良之风,孝顺之风,勤俭之风。
(三)“举、止”在家庭和公共场所中的需要性。“举、止”就是一个人养成的习惯,好的习惯将造就一个美好的人生,坏的“举、止”会把美好人生断送。例如,一个人生活没有标杆,随意性大,穿着随意,衣着不整,谈吐不文明,乘公交车不排队,古人说:“吃没吃样,坐没坐相,站没站样,嘴里吐出的是粗话脏话。”这样的人走在人群中不受欢迎,他的“举、止”有意无意地伤害着周围的人群。
好的家风家训是子女成才的一种无形力量、是人生事业最响亮的招牌、更是人生幸福源泉和美德的传承;好的家风家训还同样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纵观古往今来,唯有良好家风者,才能出圣贤之人,成就一番丰功伟业!正所谓:寒门家风好,少年早成才。我们要努力将前辈的优良家风传承下来,让它成为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引领我们健康成长。家庭是社会细胞,家风民风好,祖国必将未来可期。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对家风建设有诸多重要提法,在强调家风的重要地位方面指出:好家风是‘不动产’,也是党风政风社风的‘压舱石’。在阐述家风的深远影响方面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兔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在对领导干部提出要求方面指出: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建设重要内容,要求领导干部做家风建设的表率,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严格要求亲属子女,过好亲情关,教育他们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
二、家风家训从文字上归纳总结可分为“文化、道德、修养、传统”
(一)文化。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家风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每一个家庭都有淳朴的家风,每一个家长都会以自己体悟出来的处世之道教育自己的孩子。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重要和占据第一位的品德,也是每个家庭都应该首先传承的家风家训。黄香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位文化名人。他的官品并不高,但他生命历程中有一个亮点,《三字经》中的“香九龄,能温席”就是指黄香;因此好的文化传承激励着几代人。家风是一种家庭文化的积淀、伦理道德的传承。在现实生活中要把握传统和现代之间内在的承接性;要注意反映时代的特征,也要继承传统的经典,更要在文化建设上下功夫;建设和谐的家庭文化,形成良好的家风家训,使家庭主要成员的学识、修养、气度和作风都形成一种家风家训文化。
(二)道德。哲学家萨特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二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个高贵的信仰和良好的道德,道德源自于哪里?道德就是那优良的家风教育。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其实很简单,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细想一想,多为他人考虑一点,道德就会伴随在你的身边。道德也可以是重诺守信,做人要信守承诺,答应了别人的事就要做到;古往今来,“言必信,行必果”的品质始终是人人尊崇的,家家重视待人之道,社会就没有欺骗和失信。
(三)修养。修养可以是文化水平的延伸,但更重要的应该是品德的传承;良好的个人修养是虚心好学的印证。修养是对内心思想和行为的改造,通过修养后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修养包含着自身的品行道德和对生活的感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一个人的修养,不是以容貌、金钱、地位来衡量的,它是个人的精神长相,也是个人的内在涵养。真正有修养的人是有大智慧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努力活成真正的自己,不伪装,不伤害,不逃避,不违背良心,勿忘真我,保持本心。
(三)传统。中华民族在发展的历程中创造了中华文化,也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例如:“勤俭持家、明事知礼、正直善良,勤俭持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齐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这些传统美德现已成为每个家庭中的好家训、好家风,对每个家庭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颇大。
三、家风家训存在的不足和负面影响。
家风家训通常是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对个人成长和家庭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在部份家风家训中也存在着需探讨之处,以下是一些客观存在的“短板”:
(一)观念守旧:部分家风家训中存在传统守旧观念,如男尊女卑、长幼有序、同姓不能结婚、过度强调家族观念,或者秉持一些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职业偏见。
(二)沟通单向:一些家风家训只是长辈对晚辈的单向教导、训诫、缺乏平等的互动和交流,使得晚辈难以表达自已的想法和感受,不利于良好的家庭氛围的营造和家庭成员间的深入了解。
(三)内容空洞:有的家风家训只是泛泠而淡一些道德准则和要求,缺乏具体的事例和实际的指导,导致家风家训难以真正落地生根,家庭在践行时也缺乏明确的方向。
(四)缺乏灵活性:一些家风家训过于迂腐,强调形式、压抑个性发展、拒绝新事物,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缺乏灵活性,难以发挥积极作用。
但总体而言,这些所谓的“短板”并不能否定家风家训的积极价值,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风家训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取其糟粕,更好地发挥传承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谐的作用。
四、家风家训教育是延伸法律知识的普及
对社会而言:不同的家庭、家族都有不同的传统。三明市宁化县境内有一个“客家祖地”纪念馆,纪念馆内记录着各个姓氏的来源,记录客家人的生活喜好,有家规、有祖训,更有姓氏中名人的成长史。由此可见家风家训的重要,好的家风家训是文明的核心,道德标准;如同粮食一般,是人活着必不可少的养分。家风家训是一盏灯,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更是一面明亮的镜子,时刻发现自己的不足。只有在优良的家风家训熏陶下,人才能健康成长。要让行为人守家规守国法,必须将家风家训与法律法规进行高度融合,就必须明确:
(一)家风家训有助于学法。学法就是让全体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掌握统治者的治国方针、政策、理念、思路,更好地理解统治者治国的思维,以达到全民思想上高度统一,更全面地贯彻统治者治国纲领,而普法学法的首要对象即是对青少年,必须让其懂得立法的目的和意义,使其能认真学法。家训是家庭单元学法的融合。
(二)家风家训推进了懂法。法就是一本禁令,这本禁令规定了行为人的言、行、举、止,事实就是按照法律制定者的意愿得以贯彻执行和普及。比如,你进行一场乒乓球比赛,比赛的球桌长宽、网高、发球顺序及其他规则必须让参赛运动员熟读,如果不了解比赛规则将产生许多不该出现的扣分,也就是违规,从某种意义上理解就是不懂规矩,懂法就是克制行为人遵守规则的前提。家训是教育家庭成员要掌握法律知识的督导。
(三)家风家训提升了守法。守法本身就是要依法治国,国家围绕治国需要,制定出许多法律。据不完全统计,从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目前为止,我国已颁布法律两千多部,法规四千多部,规章五千多部。这些法律规范通过强制力保障后让人们自觉遵守,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让行为形态符合规范要求。例如,公交车上设有爱心专座,这个爱心专坐有的城市执行得非常好,也有一些地方的乘车人是见位就抢,哪有让“老弱病残孕”优先坐的风气。所产生的这些不良现象,就是不守规则,是文明的缺失。家训是教育全社会要遵纪守法律的家庭监督。
(四)家风家训加快了普法。家风家训教育是推进法律知识的普及,是依法治国的源头。要使民族振兴崛起,国家富强安全稳定,必须从青少年教育抓起,通过好的家风家训传承,引用中华传统美德,把遵纪守法和道德品质联系在一起,把精神文明与学法守法用法联系在一起,使全民共守公德、弘扬美德、力挺道德;通过代代相传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国家。家风家训它通过家庭成员尤其是家长的日常生活准则、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经常对家人进行直接的教育和影响,管教的作用大、收效好。它不仅影响家人的现在,还会影响他们的未来。要形成好的家风,长者应以身作则、为人表率,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力争将家庭变为全家德行修炼和素质增强的课堂,变成学法、懂法、用法、守法的课堂。
总之,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其中既有共性,更有个性。在个性方面,有的突出学习之风,有的彰显勤劳之风,有的信奉孝敬之风,有的倡导节俭之风。家风家训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是一个家庭所有成员共有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价值追求的总和。从文化学的角度评说,又可理解为一种家庭文化或家庭精神。良好的家风是一本既多彩又鲜活的教科书,伴随着家人健康地成长。它虽没有文本要求挂在墙上,没有条目细则放在床头,但却在无形和潜在地发挥着教育功能,对孩子有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对长者有着标杆示范作用,所以注重家风家训传承是提升学法守法教育的主题教育。(建宁县谢冬林、刘方华)
作者简介:谢冬林,男,汉族,1956年10月出生。曾担任原建宁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现任建宁县关工委主任、老体协顾问。联系电话13806965596
刘方华,男,汉族,1956年10月出生。高级工程师,原省机械工程类专家库成员。现任建宁县老体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关工委副主任。联系电话13375979230